【域外之声】 伊藤诚:基本收入构想与马克思经济学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作者介绍 伊藤诚(Makoto Itoh,1936-),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东京大学荣休教授、日本学士院院士,世界政治经济学会顾问,《政治经济学评论》国际编委,出版《世界经济当中的日本:后福特制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货币金融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幻想破灭的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等学术专著。
一、对基本收入(basic income,BI)的关心
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学的视点对包括BI构想的改革思想加以讨论。BI是无条件针对社会所有的成员,由政府支付的收入,可以分为只依靠这一收入就足以维持生活的全部BI,和还需要其他收入来补足的部分BI。BI构想既是基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改革的新尝试,也与尊重个人自由的社会主义的再生相关联,它与多样的意识形态的关系令人感兴趣。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考察了引起对BI构想的关注的社会背景,梳理了与BI构想相连的思想和理论的系谱等,也考察了与马克思的思想和理论相关的这一构想的亲和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自由主义的政策潮流下,以现代资本主义的信息技术作为基础,企业逐渐多国化,非正规雇佣形态增加,工会的组织和机能都持续弱化,家族和家庭所扮演的角色也极大地变化了,过去的社会保障制度,家族关系,工会都难以适应。作为新的战略构想,BI提供了其中一种解决的可能性。
目前,与以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案相比,BI在克服以下三个弊端方面受到关注。
第一,与资产调查相伴的生活保护等的申请和领取,常常是令人感到耻辱的事情。申请手续自身也非常繁琐,需要领取的人们因此望而却步。BI的性质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第二,BI可以使人们在就业带来的收入增加与自由时间的确保之间自由选择。另一方面,BI也避免了就业者过度劳动的弊端。
第三,BI大幅度减少了社会保障的管理费。
特别是欧美,这一构想不仅吸引了自由论者,还成为激进右派、福利集合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环保主义等多元化意识形态所支持的东西,欧美马克思学派的诸多学者从同样的视点对BI的构想寄予支持和关心。无疑,不管BI构想被如何对待,都可能成为检验多样的意识形态的差异及其可能性的现代试金石。
二、这一构想的两种类型的系谱
与基本收入构想相关的想法,实际上有两个类型的系谱。
其一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提出收入的再分配。
第一类型系谱最早始于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的构想,即土地是“人类的共有财产”,因此土地的全部所有者都有向社会共同体支付基础地租的义务。然后,以此设立国民基金,发放给社会全员。这一构想围绕土地私人所有的合理性,将从土地本身所得的地租进行社会再分配作为所追求的正义。
潘恩的构想,无疑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依靠市民社会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的秩序而提出的。然而,马克思(1867,第1卷第24章)明确地指出,土地私有化、劳动力商品化是资本主义的基本前提。因此,要否认作为基本前提的土地私有制度,针对其收益而主张社会全员的共同权利是困难的。它的实现无疑要以社会主义的社会变革,即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作为必要条件。
有些现代BI参照了潘恩的构想,根据情形进行了扩展和改变而再现出来。例如,作为在现代实现了BI的少数实验案例之一的阿拉斯加永久基金,是将州有土地及来自附近乡村原油专卖权的20%作为信托基金,在此基础上从1982年开始向居民支付统一的金额,与潘恩的构想很接近。这里因为以州有地的利权为主要的收益源,回避了围绕着土地私有权的上述问题。这方面还有其他案例。
在这一类型的系谱中,对于BI的资金来源的构想无疑被限定在狭窄的范围内。
第二类型的BI构想的系谱,是假想在社会主义社会下,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实现对社会成员全体的收入保障。与此有关的主张也以各种形态反复出现。
其先驱是19世纪末美国的社会主义作家爱德华•贝拉米(Edward Bellamy)。他描绘了国家取代私人企业成为财富的唯一生产者的乌托邦社会。在那里,每年按照国民生产的总额算出每人应得的份额,按照这一份额从共同体社会的公共仓库获得生活用品。这是生产体制上统合的、集权的社会主义假想。
兰格(Lange)对消费者的收入作出了二重构造的假想。即,一方面,消费者保持职业选择的自由,随着劳动市场的供需变化,得到对劳动服务所偿付的代价;另一方面,国民也是资本和天然资源共有的社会的主人。因此,基于生产资料公有的社会的收入中,除去用于扩大生产的积累部分和相当于共同消费的部分之后,应发放给国民全体,进行社会化的分配。这种分配不受职业选择和劳动分配的影响,也无关年龄和家庭结构,应该是国民每人均等,公正、平等地分配。
兰格市场社会主义的古典理论模型在内容上让人觉得,BI的构想如果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能很易并且安稳地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事实上构成了市场社会主义更为复杂的模型。)但是,兰格假想,相当于BI的社会化配给,对职业选择和劳动分配都没有影响。而实际上,完全BI的保障必然会对劳动市场产生重大的阻碍作用。
分析马克思派的有名理论家Roemer(1994),对兰格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型进行现代化,让所有的社会成员作为企业的股东持续获得能够维持部分生活的配给,以此大幅度增加贫困阶层的收入,根本上改变收入分配的现状。然而这种配给也明显是部分BI。
这样看来,BI构想包含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内,对收入和财富分配进行纠正,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生活权的假想,以及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依靠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实现对社会成员的保障的假想两类系谱。
三、与马克思经济学的亲和性
马克思提出,通过劳动者结成联盟进行的社会运动,社会变革为“自由的个人的联合体”,劳动的人们全体成为了社会的主人。马克思这样的理念,明显与BI构想具有亲和性。现代重要的马克思理论家也普遍支持basic income的构想。
20世纪中叶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各国对劳动者阶级作出更多的让步,进行了更多的收入再分配,BI的改革方案被视为另一条通往社会主义的路径,特别是在以官僚主义的集权计划经济为基础的苏联型社会主义崩溃的过程中,欧美马克思派的理论家当中,支持BI构想的人逐渐增多。各国的社会保障改革方案,也正向给付水平渐渐提高的方向努力。
不过,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保障改革框架内,BI构想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界限。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BI既能够缓和压低工资的情况和就业条件的恶劣,也能够助长它们。完全BI的实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会强烈损害劳动市场的弹性机制。即使在市场社会主义条件下,对劳动市场的调整机能产生障碍的可能性也很高,如何越过这一障碍而实现完全BI的理念,这一点在理论上还未有明确的解释。同时,只是以现金给付的BI,也存在无法解决医疗、服务、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人手的扩充需求的局限性。
这样看来,BI对所有人们的经济生活的安定和自由的扩大来说绝不是灵丹妙药。将BI的实现本身作为目标也并不合适。在它的实现和实施过程中,面向什么样的社会理念而谋求它的运用,这方面的质问和争论也无疑还将继续。
目前,这一构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仅仅作为部分BI实现。正如本文所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更能够期待BI构想的完全实现。一方面,作为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改革方案的BI构想,至少部分地是从按需分配思想中引入的。因此,通过围绕BI的讨论,现代马克思学派对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二阶段规定有必要加以再次考察;另一方面,作为资本主义的基本前提的劳动力商品化,在完全BI条件下存在着问题。不仅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市场社会主义条件下也是,想要实现完全BI都存在重大的问题。为了克服这一问题,依靠马克思的价值论或剩余价值论与危机论的原理对现代化的BI构想进行探讨有重要意义。
本文节选自《季刊经济理论》第49卷第2号(2012年7月)
译者简介:阎瑞雪(1983-),安徽马鞍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当代西方经济理论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思想史,科学社会学。
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 长按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感觉不错,请点赞 ↓↓